NEMO

 

信仰、思索、志愿,生与死,所有的都不会。

由Loving Vincent 想到的

    之前着迷于兰波的散文诗,一度不解这样一位狂狷的诗人为何将自己下放到如此之低的位置。直到今天,突然明白了一些。

    诗人乃至于一切艺术者的自杀,往往并不完全由外界的突然变故导致。循其根本,更多的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均衡。将太多的心血与情感寄托在了并不存在的乌托邦,以至于无力调和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。既已抽出这么多的热情在别处,便少了许多予以身边人的爱意。旁人以为他(们)冷血,便也待他(们)不温存。于理想世界美的氛围中,脱身而出的漫游者们,骤然受到了缺乏关怀的冷遇,就自然而然地更加胆怯了,只想逃回自己的桃源。旁人见此,便更轻慢他(们),以为他(们)不仅一无所有还一无是处。由此周而复始,进入无限恶性循环。失音鸟自觉已除去与外界所有的联系,孤苦伶仃,便更加哀苦。谁料不仅没换来旁人的同情,还更添了几声讽刺。满心悲凉,遂张翅扑向虚无。纵有良枝堪栖,也不愿歇息。归去之后也不好过,总有人要冷笑片刻,多半得不到任何慰藉。

    常听人嚣叫着“只有弱者才会屈从于死亡。”认为天才都是坚韧不拔的盗火者,富于毅力与担当,所思所想都是社稷江山、大义凛然。可天才也分种类。即使强硬如金刚石,陷进泥淖里一时半会儿也不得脱身。更何况多情的通灵玉!别说旁人的冷眼嘲谑了,仅仅暴露在红尘之下就足以令他们窒息。在没有温情的深渊里,他们只是不住地向下坠落——挣扎得越剧烈,粉碎地越彻底。落地那一刻发出的响声,充其量只能换得少数善者的叹息。大多数人只当他们是咎由自取,“玩情怀不成,把性命给搭进去了”。

    只是世上哪有不爱生命的人呐,要不是因为过于巨大的落差,又有谁会选择自我放逐呢。王家新评海子之死时,说“海子是替我们去死的”。这话算是对艺术家献身的最恰当理解了。他们看惯了自己理想中的人类,又在回首时蓦然发觉真实的虚空。于是他们纵身跃下,为理想,更为现实。

评论
热度(6)

© NEMO | Powered by LOFTER